這麼一個故事。
魏文王問名醫扁鵲:「你家兄弟三人,都精於醫術,到底哪一位最好呢?」
扁鵲答:「長兄最佳,中兄次之,我最差。」
文王再問:「那為什麼你最出名呢?」
扁鵲答:「因為長兄善治未病之病,當人們根本沒有感覺到有病時,他就能看出潛在的病因來,於病情發作之前,就把它預先剷除了。人們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,沒覺得他是治了病,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,也只是我們家人推崇備至;中兄善治欲病之病,於病情有了初期癥狀時,初起時,
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,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;而我僅善治已病之病,於病情嚴重之時,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針放血、用藥敷藥,都以為我醫術高明,因此名氣響遍全國。」
大家都知道《黃帝內經》這本書,
據說成書於戰國時期,而扁鵲本來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名醫,後來史書記載的扁鵲其實是大約生於公元前407年左右(戰國時代)的齊國名醫,本名秦越人,由於他醫術高超,被後人譽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,人們稱他為扁鵲。
由上面那個故事可以看出,中國的「上醫」和「中醫」的思想,在2500年前左右就已經有了 。
用後現代醫學的說法,「上醫」屬於養生學,「中醫」屬於保健學,或都叫預防醫學,下醫才是今天理解的醫學
|